施凤海副会长应邀出席大学生科学就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暨企事业单位高素质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会议
来源: 中国信息协会 作者: 发布时间: 2006-05-10

2006年4月19日, 施凤海副会长应邀出席大学生科学就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暨企事业单位高素质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会议并发表“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科学就业的推动作用” 的讲话,全文如下:                

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科学就业的推动作用

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 施凤海

尊敬的韩德乾名誉理事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由科技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等11家单位联合主办“大学生科学就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暨企事业单位高素质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会议,在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支持、响应和参与之下隆重召开了。这是研究探讨大学生就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一件大事,是一次层次较高创新务实的群英盛会。我代表中国信息协会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参加大会的领导、专家和全国各地各行业主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

这次会议一个鲜明的主题是信息化与就业。我们知道,在前不久由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积极推进信息化成为关键词之一,并将“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写进规划目标之中。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或手段推动大学生的科学就业是国家有关部门十分关注的工作之一,正因此才导致了我们这次大会的主题产生和成功召开。与以往一般会议不同的是,本次会议所有参会代表既是听众也是演讲者,其核心价值就在于全体与会者智慧的碰撞、经验的交流和畅所欲言的讨论。正是通过充分的沟通和全面的互动,我们才能对信息化与大学生就业的大趋势和用信息技术推进就业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为推进大学生科学就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作出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和判断。对此,我相信,与会同志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面带来的关于建设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理性思考和实践经验,不仅会让我们所有的与会者从中受益,而且随着会议成果的扩散,还会使社会上更多的人,特别是广大的大学生从中获益。

就业是民生之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能否处理好就业问题,包括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社会能否保持稳定,人民生活水平能否不断提高。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我国目前遇到的就业问题,既有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造成的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又有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造成的大量的城市剩余劳动力问题,更有每年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巨大的现实问题。据教育部今年4月发布的资料,2004年全国有280万高校毕业生,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32%。全社会新增劳动就业岗位900万个,其中有500万个要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剩下的就业岗位,除了要解决280万大学生就业,还有200多万的中专毕业生等待就业,加上多年积累下来的待业人员,大学生就业局面相当严峻,就业问题是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最大难题。是不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太多了?目前我国大学生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还处在世界发展水平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有着强大的发展空间。 

社会上对信息化是促进就业还是减少就业的争论可以说众说纷纭。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的真正动力源于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追求。然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简单地意味着更多的失业。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目前美国有60%以上的劳动力在信息部门工作。1993年1月至2000年11月的八年间,美国计算机和数据服务产业的就业人数翻了一番以上,是社会平均就业增长率的4.35倍。

欧共体国家的统计表明,1995至2000年间,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就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1%和6.3%,是经济整体就业增长率(1.4%)的2.9倍和4.5倍。欧共体国家近年来增加的6500万个就业机会中,95%均与信息和知识产业有关。因此,从国际经验看,信息化非但不会导致社会就业总量的减少,相反地,利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进行的调整,实际上使工业社会剩余的劳动力找到了新的就业出路,总体上看,是有利于就业发展的。

我国幅员辽阔,数以亿计的人口散布在广大的、偏远的农村,因此,无处不在的网络的建设在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尤为光明的前景。中国广阔和多样化的市场实际上为任何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都提供了一个“实验田”,提供了一个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中国是一个真正的“IT探险家的乐园”。我想,这也正是今天的中国对世界的吸引力之所在。

我国必须抓住以科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做好迎接这种转移的信息化准备。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之后,我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的办公室”,在全球范围内,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 

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一进程将充分贯彻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直接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大学生将大有用武之地。

信息化对大学生科学就业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以信息内容数字化为例,这个产业就可以吸纳大量的高、中、低级的各类人才。由于信息革命在本质上是一场信息数字化的革命,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 。目前,这种转换有的可以用电子化或自动化的方式完成;有的甚至很大的一部分,还不得不用手工的方式完成。比如《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把全国7486多种各学科期刊、1000多种报纸从创刊到现在的纸介质文献通过录入人员输入给电脑就是用手工方式完成的数字化过程。这种信息内容数字化的工作量极为浩大,内容数字化产业的内涵极为丰富。从促进知识的普及、利用到推动大众走进知识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内容数字化,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各种科技图书、期刊、文献的数字化; 我国浩瀚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大量的法律、法规、规章、公文、地图、档案、标准、专利、商标等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以上工作量极为浩大。据初步估计,信息内容数字化产业可以解决我国数百万人的就业问题,能够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 使一大批中等专业以上的大学生就业,这正是信息时代新兴的信息内容产业提供大学生就业机会的意义所在。

新经济中的劳动力市场既为就业带来了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对较高技能的群体,新经济表现出强烈的需求,并提供高额工资。另一方面,较低技能的群体也觉察到提高技能的需求。信息技术使工作安排更具灵活性,并使得企业经营者能够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状况,快速聘用或解雇员工。信息技术也使得求职过程更方便,并使企业经营者能够接触到一个更广泛、更多样化的劳动力群体。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一定会给逐步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创造良好的条件。

本次会议将讨论大学生就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具体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信息技术。

首先是建立就业双方求职信息、就业预警、信息分析、信息传递、信息交流和反馈的网络平台,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尽可能消除结构性失业。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强大的信息收集、处理系统,信息化拉进了人与人、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通过横向借鉴经验和纵向历史比较,可以对大学生现在就业提供网络服务,并对未来的就业模式与职业需求做出分析与预测。

其次,完善的大学生信息基础设施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传递、利用效率。借助信息网络技术的高科技手段,大学生就业市场可以向各个层次的大学生提供先进的交流模式和平等的交流机会,完善就业指导、咨询服务等功能,大大节省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信息搜索、交流的成本,从而提高效率。

第三,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可以优化大学生就业市场主体队伍,尽可能消除摩擦性失业。信息化一方面降低了大学生寻找就业的门槛,另一方面信息化是信息交流、信息传递的过程,大学生只有掌握了求职的基本技能,才能利用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资源。因此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化,可以提高求职者、中介组织、政府服务部门的素质,优化劳动力市场主体的行为。

 我们今天相聚在人民大会堂里非常热烈的交流,应该意识到在大会堂的外面有成千上万的在读的、即将毕业的、待业的大学生在注视着我们,他们期望聆听大会的观点,分享大会的思想,因此,我们这里进行的思想交锋达成的共识,对“十一五”期间大学生就业问题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许大学生科学就业的格局由此改变,也许推进这一服务体系建设新的合作由此达成。

中国信息协会,愿为推动大学生就业,建设大学生科学就业综合服务体系暨企事业单位高素质人才服务平台全力合作,组织和开展各类协作和服务。

最后,衷心祝愿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热切希望大家满载而归。谢谢大家!


地方动态

全国大学生创新发明大赛暨“英创工程”启动

政务热线建设发展与战略管理专题研修班在长沙圆满结训

中国信息协会会长王金平一行赴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调研

杜链同志追思会在京举办

  • 协会要闻
  •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