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电子政务,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7-03-08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为我们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指明了方向。加快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是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国际环境的要求,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新形势的迫切要求,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扩大开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大力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

政府职能问题是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政府管理创新,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多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政府转变职能工作正在逐步推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各级政府部门仍然存在着政府职能不到位和缺位的问题。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搞好统筹规划,制定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是政府的主要职能。坚决实行政企分开,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整个社会经济活力与效率。规范行政审批,要求政府要方便当事人,方便群众,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行政许可法》对行政审批权力、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必须审批的项目,要求规范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率,加强监管。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四项主要职能。要改变运用行政手段,直接管理的习惯。必须进一步转变经济调节方式,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要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社会管理职能,主要包括政府承担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协调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职能。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等,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政府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应急机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和社会的正常秩序,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公共服务职能,主要包括政府承担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实施公共政策,扩大社会就业,提供社会保障,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健全政务、办事和信息等公共服务系统等方面的职能。

要推进政府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决策科学民主,执行坚决有力,监督透明公正,才能全面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要完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这是提高行政决策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证。

要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政府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切实解决滥用职权、执法不公、多头执法以及违法乱纪问题。必须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要从决策、执行等环节强化对权力的监督,真正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那里。要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改进监督方式,创新监督手段,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二、要完成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政府要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随着信息化在全球迅猛发展,电子政务正在世界各国蓬勃兴起。利用信息技术重塑政府的组织与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潮流。发达国家也是把推进电子政务与政府改革有机结合在一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美国从1992年开始电子政府计划,至1996年元月为止,联邦政府的员工减少了24万人,关闭了2000多个办公室,撤消了近200个联邦项目和执行机构,联邦政府的开支则减少了1180亿美元。在对公民和企业的服务方面,联邦政府的200个部局确立了3000多条新的服务标准,作废了16000多页过时的行政规章,简化了31000多页的各种规定。“电子政府”的发展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电子政务的实行也为政府节省了许多办公费用。以新加坡的电子政务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个人所得税的纳税服务为例,每处理一笔简单的业务就可节约费用1.54美元。目前,新加坡的电子政务估计每年可为政府节省2300万美元,按要求今后每年节约的资金应达到4600万美元。推行电子政务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也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取得明显成效,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在加强管理、转变职能、提高效率、方便群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推进“金关”、“金税”和“金卡”等工程建设,在打击走私、防堵偷漏骗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我国政府门户网站发展数量已超过10000个。《2005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我国93%以上的部委拥有部门网站,81%的地方政府拥有网站。为社会公众提供政策信息和相关服务。特别像上海市政府的“中国上海”网站,极大的提升了网上便民服务和公共服务能力,网上办事和服务项目超过900项,与市民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内容丰富,服务周到便捷。上海市松江区不仅把计委、经贸委、建委、农委、旅委、科委等32家单位集中在一起合署办公,而且还通过网上并联审批,实现了“一套表式、一口受理、一网运作、一次办结”。珠三角地区的广州、佛山、江门等地也把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转向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把电子政务作为改善当地投资环境的利器。

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仍然存在许多应该抓紧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重建设轻应用、分散建设各成一体、系统之间不能互通互联、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信息不能共享、开发应用领域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于以上问题,需要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去解决,需要在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改进。应该说实施电子政务已经在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已成为政府行政改革的必然趋势。

根据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的要求,在实施电子政务的过程中,政府作为建设的主导部门和应用的主导部门,需要进一步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1、要进一步认识电子政务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信息化是继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而电子政务则是推动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主导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对62个国家(39个发展中国家、23个发达国家)的调查,89%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着手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并将电子政务的发展列为国家级的重要事项。我国也把电子政务列为优先发展的领域,作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以政府的信息化促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信息化进程、带动经济发展。

十六大提出了通过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这是十六大提出的一个新的思路。推行电子政务是适应信息化时代政府管理活动的需要。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它不仅仅是政府管理工具的创新,而是政府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降低管理成本;改变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重塑政府业务流程。这种从管理工具的创新到管理结构改善以及管理方式的变革,必将极大地改变现有政府的管理观念,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建构出适合信息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实施电子政务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进廉政、勤政建设,使政府利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更为重要的是,这场由新的管理手段所带来的管理方式上的革命将最终改变我们久已习惯的政府管理环境,引导我们逐步走向一个全新的政府管理世界。

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政府管理,服务人民群众。从根本上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要转变行政理念。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所要求的服务行政和法治行政理念尚未真正转变和形成。

因此,只有转变行政理念、树立服务行政的理念,才能赋予新技术应用的意义、价值与功能。在电子政务模式下,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被应用来不仅能提高政府部门自身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和政府内部效率的提高,降低行政成本,而是要把自动化技术水平、提高的效率和节余的成本“转移”到社会上去,让社会公众获得益处,最终是要达到降低社会公众的办事成本,让公众方便、快捷地获取政府服务。因此,电子政务的实施将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为基础,以改进政府管理、服务人民群众为目标。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坚持由注重政府部门自身效率的提高转向注重对社会的服务和兼顾管理的方向发展,这既符合政府改革的目标和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规律,也符合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

2、要充分认识通过实施电子政务,反映出现行管理体制的问题。

几年的实践表明,中国电子政务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不仅在于技术手段,管理体制的问题已经明显的暴露出来。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电子政务建设就会出现偏差。例如,“重视政府管理、轻视公共服务”是政府改革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资源由上级领导配置,配置资源是一种很大的权力,这种信息只有少数人即领导知道,这种信息就成为权力的依据和资本,在这样的体制下,进行电子政务建设时一定会力求自成体系。由于传统体制资源配置的影响,中国国有经济成分可以享用的信息比个体、私营经济要多得多,个体、私营等经济成分很难享用到同样数量和质量的政府信息和社会信息。形成了“信息不对称”。正如吴敬琏教授在一次题为《电子政务: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演讲中指出,“电子政务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配合,否则即使投入再多的资金,也不过是多了一张漂亮的皮毛而已,这样的电子政务最终只能沦为信息孤岛”。目前,有些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已经走到了全国的前列,但是他们同时遇到的瓶颈是政府管理职能、组织以及行政流程整合的问题。从政府网站暴露出来的问题只是电子政务的表面现象,而背后是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 

关于政府要建立的工作流程,是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服务型政府为依据,因此政府在现有体制条件下进行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时,要考虑到行政机构改革后政务流程再造的问题,要考虑怎样预留软件系统升级空间。如果政务工作流程都不合理,把不合理的流程用信息技术处理,最后的结果不仅提高不了效率反而造成更大的浪费。没有政府体制的真正变革,电子政务的生命肯定是不会长久的。因此,如何抓住电子政务的发展契机,进一步推动政府体制改革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行政改革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前提,电子政务不是要对已有的传统业务流程实现自动化处理,而是要对再造后的业务流程进行固化;电子政务是实现行政改革、推进行政现代化的载体,没有电子化的手段就难以实现流程的优化、跨部门的互动与共享。

行政体制改革并不可能在短时间完成,实施电子政务的过程,恰恰能够比较直接的帮助政府改进工作,也能够比较直接的帮助政府在体制改革能够找病因,体制改革和电子政务实施相辅相成,这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趋势。事实上,实现从传统的政府管理向电子政务的转换过程必然导致政府机构的结构性调整,也必然导致政府运行方式的改变。 

3、全面认识电子政务,坚持政务先导、技术辅助,调整电子与政务的关系。   

政府信息化经历了办公自动化(OA)――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的曲折发展过程。有许多人对电子政务的理解仅局限于办公自动化,把电子政务视为纯技术问题,等同于无纸化办公、定位于内部服务,这是不全面的。各部门开发的OA系统,大都是运行在内部的办公局域网中,没有与公众沟通的通道。据国内不完全统计,已安装的OA系统中,70%基本没有应用或应用效果不好。而目前应用较多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也主要是依托局域网、偏重于信息的发布和信息查询。当然内部的OA系统和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应该说是电子政务的基础部分,没有这个基础电子政务就成了空中楼阁。应该说电子政务的是基于互联网,以服务为导向,能处理公共事务的政务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

实施电子政务要摆正政务业务需求与IT技术应用的关系。电子政务的核心不是电子,而是政务,电子只是为政务提供支撑和服务。提高电子政务水平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对政府行为、公共管理行为的研究和改进。近几年在实施电子政务的过程中,政府部门或一些领导都把电子政务建设看成是技术问题,认为是信息部门(信息中心)或承包商的事。结果出现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包装原有的行政业务流程、办事方式、服务范式和组织结构形式的现象,造成不少信息技术应用项目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只见投入不见产出,政府工作人员使用起来比原来手工处理还麻烦,技术人员也无休止的修改程序,给“电子政务”戴上了“烧钱”的帽子。

因此,由注重技术导向转变为注重政务导向、由技术与政务的分离转变为二者的有机融合必然是中国今后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新趋向。要把电子政务建设与新技术的运用有机融合起来,与政府职能的转变、组织结构的调整、行政业务流程的再造、行政许可制度的改革、政府机关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4、改变旧的工作模式,建立符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模式。

传统的政府组织和管理体系是经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形成的,与工业时代行政管理需求和经济环境相适应,而电子政务则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共享、交流、协作为核心,以服务为导向,以政务信息流、工作流集成为特点的政务管理模式,使政府、企业、公众三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更精简高效、透明友好。

实现从传统的政府管理向电子政务的转换过程必然导致政府机构的结构性调整,也必然导致政府运行方式的改变。在许多成功的电子政务应用案例中,为实现一网式管理,都对各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和具体的办公流程进行了重组和优化;为实现一表式管理,对各政府职能部门的办公文档进行了简化和合并,重新设计出系统会自动识别的文档;为了实现交互式管理,建立了分级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者和服务对象的在线交互工作,建立起一个精干高效的扁平化、网络化电子政府新模式。 

在电子政务建设开始时期,出现了以各个部门为主进行建设,这是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经过程。各个部门从自身的业务需求出发、从本部门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考虑自己业务系统的建设和技术的使用。结果确实提高了各个部门自身的办公自动化技术,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上也方便了公众办事。但由于各个部门使用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不一致,导致各个部门之间、各应用系统之间相互不能联通、信息不能共享。这样的结果是公众还不得不在多个部门之间、多个应用系统之间寻找服务,当申请的行政许可事项涉及到若干个部门时,公众不得不多次传递相同的信息,政府各部门不能以政府整体的面貌展现在公众和企业的面前。

因此,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发展的重要体现就是要由注重建设转变为注重整合与应用,也就是在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和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跨部门的业务、资源与服务的整合与集成。这种整合包括统一技术和政务方面的规范标准、进行政务流程的整合与优化。通过电子政务重组政府行政资源,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工作流程,使管理由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向交互式、网络化的扁平管理体系转变,构造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

5、树立电子政务意识,提高电子政务技能是政府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信息技术被政府采用的初期,很多政府工作人员下功夫学习电脑的操作、刻苦的学习汉字输入,实现了文稿的打印。互联网发展起来后,很多人学习上网浏览信息、发电子邮件。这一过程推进了办公自动化的发展。随着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的实施,对于机关工作人员的要求已经不能停留在打字上网的阶段。在众多的电子政务项目中,突出反映的问题是职能部门提不出工作需求,不会对现行的工作进行规范,不会描述应用目标。他们往往寄希望于技术部门或技术人员。让政府工作人员用计算机专业语言来描述需求是不现实的也是苛求的,实际上技术人员并不期待政府工作人员的需求表述专业化,恰恰希望他们用他们的工作语言把工作描述清楚。自身业务工作需求的描述和业务内容的规范是当前电子政务进展工作的突出问题。近十年来,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录用大学毕业生,政府工作人员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对于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来说,接受必要的电子政务知识的培训难度不大。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应当接受管理理念的更新,应当了解标准规范的基本知识,掌握必须的电子管理技能和业务工作需求的归纳与描述方法,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和条件等。这些要求应该作为政府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电子政务建设的原动力才会不断得到加强,电子政务才能健康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1、切实加强统筹规划,尽快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互联互通

统筹规划,就是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协同建设,防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以需求为导向,讲求实效,注重实用,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技术基础,充分利用各部门建立的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从信息化的全局出发,打破条块分割,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以为公众服务为中心,把电子政务建设和推行政务公开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各级政府公开决策程序、服务内容和办事方法,使更多的老百姓通过电子网络得到更广泛、更便捷的信息和服务。

2、加快信息资源整合。加紧构建一个部门间互动的、对社会开放的统一技术平台,实现信息最广泛的交换,充分利用已经投入运行的数据和设备的条件下,保证原有系统向新系统体系的平滑过渡。充分开发和利用各部门已有的信息资源,有序的进入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阶段,释放出前期投入的产出效益,推进电子政务的全面发展。

3、抓紧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的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前提。由国家信息化职能部门牵头,按照业务相关的情况,组织研究互联互通的相关标准,通过标准走出互联互通的一步。
 
地方动态

全国大学生创新发明大赛暨“英创工程”启动

中国信息协会会长王金平一行赴通用航空分会调研

政务热线建设发展与战略管理专题研修班在长沙圆满结训

中国信息协会会长王金平一行赴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调研

  • 协会要闻
  •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