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释放强劲发展动能
来源: 中国电子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03-14

个人电脑年产量占全球约80%,智能手机和彩电年产量占全球65%以上,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中一半以上用上了5G网络,新能源汽车发展迎来又一个丰收年,柔性、耐低温、防水性的新型锂电电池产品在冬奥装备上成功应用……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纷纷就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他们认为,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仅有效发挥工业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领头雁”作用,新能源汽车、光伏、移动通信等领域凭借全产业链优势锻造一块块全球“金字招牌”,还成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沃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创新蝶变开新局,蓄力未来占先机。

支撑经济稳增长的“领头雁”

过去一年,在“三重压力”和多种超预期因素冲击之下,我国工业经济奋楫而上、扩量提质。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部长通道”上表示,202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了40万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3.6%。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稳增长中起到“领头雁”作用,诸多产业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答卷。

手机、彩电、计算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增长,2022年,我国智能手机产量11.7亿台,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4.34亿台。全球首款叠屏电视、全球首台卷曲屏8K激光电视、全球首款4K 240Hz曲面电竞用显示器等诸多“世界首发”消费电子产品陆续问世,彰显了我国创新能力水平。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2022年,我国软件业务收入跃上10万亿元台阶,达到108126亿元。其中,软件产品收入26583亿元,占全行业收入比重为24.6%。信息技术服务收入70128亿元,占全行业收入比重为64.9%。云服务、大数据服务共实现收入10427亿元,同比增长8.7%,占信息技术服务收入的14.9%。

我国移动通信实现了2G跟随、3G突破,4G同步、5G引领的跨越发展,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截至2022年年底,累计建设开通了5G基站231万个。全国在用数据中心超过650万标准机架。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了58.6%,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了77%。

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处于起步探索转向规模发展关键期,2022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达1.2万亿元,“5G+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数量同比增长110.5%,已覆盖41个国民经济大类,应用领域进一步从基础连接、外围辅助环节向生产中心环节拓展。

当前,我国已经拥有更完备的产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在多个行业形成了规模庞大、技术领先的生产实力。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院长吴立刚表示,还需要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纵向贯通学研产、横向实现大交叉,攻克关键技术,构建掌握产业链头部的、自主可控的、具有技术势差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锻造优势产业的“金字招牌”

新能源汽车、光伏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算力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建成了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我国许多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产业已经站到了世界竞争舞台的正中央,锻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块块“金字招牌”。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全球领先,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我国在激光雷达、人工智能芯片、智能座舱等方面技术也取得较大突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这得益于我国汽车工业清晰的战略、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目标,且新能源汽车始终围绕着绿色、环保、节能、可持续的生态链体系进行建设。

“新能源光伏产业已成为中国核心优势产业之一。得益于完整的产业链和成本优势,中国在多晶硅、硅片、电池、光伏组件等产能产量优势明显。”全国人大代表、TCL董事长李东生表示。当前国内光伏大基地建设及分布式光伏应用稳步提升,2022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超过87GW。全年光伏产品出口超过512亿美元,光伏组件出口超过153GW,有效支撑国内外光伏市场增长和全球新能源需求。

锂离子电池行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以及风光储能、通信储能、家用储能等储能领域加快兴起并迎来增长窗口期。2022年,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全国锂电出口总额3426.5亿元,同比增长86.7%,为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和全球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做出积极贡献。

我国已经建成了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已经建成了超过234万个5G基站。金壮龙在“部长通道”上表示,今年将新建开通5G基站60万个;要扩大5G应用,计划“十四五”期间建1万个以上的5G工厂;加强国际合作,加快6G研发。

我国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东数西算”工程已经全面启动,逐步构建了“算、存、运”一体化的算力基础设施应用体系。我国在用的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已经超过650万标准机架,服务器规模超过2000万台。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指出,未来要加大力度投资建设公共算力平台,并设立使用平台的揭榜挂帅机制,更好地满足广大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产业界的算力需求。

面对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金壮龙表示,要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快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推进6G技术研发。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提升光伏产业竞争力。

“要有效引导中国优势产业、技术和服务全球化布局,推动国内产业链向海外延伸,实现加强国际合作与推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良性互动,打造我国占据主动地位、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表示。

培育未来产业发展的“沃土”

ChatGPT、元宇宙、web3.0、机器人、量子计算……这些头顶“创造未来”光环的产业从概念分歧和发展方向共识的激荡中,或培育出萌芽或处于产业化初期,孕育着无限的产业融合和重组可能。

“十四五”规划提出,聚焦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记者了解到,工信部将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谋划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打造未来产业并非一日之功。我国在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培养了一批技术领军人才,孵化了一批技术创新型企业,为我国谋划未来产业发展创造了能力和条件。植根于目前蓬勃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沃土”,未来产业发展具备创新体系基础和发展路径的经验。

它们在核心技术和硬件层面上兼容互通,多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超强算力以及高性能传感器等智能硬件为支撑,与科技创新、市场化应用结合更加紧密,商业模式重构和消费升级对其的拉动效应更为显著。

VR/AR、5G、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元宇宙产业提供了充足的生长养分。全国政协委员、高锋集团董事局主席吴杰庄指出:“要引导国内企业开展元宇宙相关基础软硬件研发,加大高性能计算芯片、跨平台操作系统、开源软件中间件等研发力度,从底层技术发力,加快短板领域追赶速度,争取在元宇宙新业态发展中占据主动。”

人工智能大模型有望改变现有的信息分发获取方式、革新内容生产模式、全面升级人机交互方式的发展。刘庆峰提出:“应当加快推进我国认知智能大模型建设,在自主可控平台上让行业尽快享受AI红利,让每个人都有AI助手。”

量子计算是“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的重要核心技术。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国平表示,要加强基础研究和探索,开发并推广具备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操作系统、测控系统、开发工具、芯片设计等关键基础软件;集中力量突破量子处理器、稀释制冷机、低温器件等核心硬件攻关,培育壮大面向量子计算应用的基础软硬件产业。

每一个未来产业,从应用性研究到产品化,再到市场化落地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经历无数关卡,业界应协同攻关、共同努力。

打造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器”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想“枝繁叶茂”,需要“里硬外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表示,一方面要修炼内功、提升自身硬实力和话语权,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杀手锏;另一方面,绝不能闭门造车,而是应该把触角伸向全世界,形成一个拥有硬核技术和柔性触角的开放外向型全球产业链。

我国高技术制造企业要“走出去”。李东生表示,一是完善全球产业布局,从输出产品到输出工业能力,在全球市场实现更大的价值;二是推动供应链全球化与海外本土化经营的结合;三是利用领先科技推动全球化,将竞争优势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要以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全国政协委员、麒麟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谌志华表示,要培育“链主”企业,引导“链主”企业发挥头雁作用,带动产业链实现安全稳定运行,推动产业生态圈建设,构筑产业链竞争优势。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少谦表示:“链主企业要勇于‘挑大梁’发挥头雁效应,带头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赢。”

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中国4800多万家中小企业,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之下,中小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定位显得更为重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表示,大企业往往是“集大成者”,而一些很关键的技术,真正的高、精、尖技术,往往会出现在中小企业。刘忠范也表示:“要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核壳型’产业生态。‘核’是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掌控着关键核心技术。‘壳’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它们掌握着‘一招鲜’创新技术,被龙头企业牵引、培育。”

发展元宇宙等未来产业需要保证“土壤”养分。全国人大代表、泰豪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黄代放表示,一是夯实人才的发展“底座”,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二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并持续招引、吸纳海外领军人才参与大型重点技术研发项目的攻坚与成果转化。


地方动态

政务热线建设发展与战略管理专题研修班在长沙圆满结训

中国信息协会会长王金平一行赴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调研

杜链同志追思会在京举办

赋能未来,共创数智化新纪元:中国信息协会集团企业数字化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

  • 协会要闻
  •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