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产业的蓬勃发展囊括了多元广泛的领域,就犹如拼图一般,相互拼合,共同构筑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有“万里黄河第一坝”之称的龙羊峡水电站,激荡着滴水变绿电的新动能;曾经风沙肆虐的塔拉滩,如今已成为世界上最大装机容量光伏发电园区和水光互补发电站;高耸于戈壁之上的光热电站,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风、光、水、储、热汇聚青藏高原,是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能源转型发展正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
在塔式光热电站,单面定日镜的面积达20平方米,210米高塔之下,超过30000面定日镜呈同心圆排列,如向日葵追光逐日一般,将阳光精准反射至塔顶集热器,实现清洁电能24小时稳定供应。满负荷两小时,基本上就可以发10万度电。
在青藏高原,炙热的光、呼啸的风、奔腾的黄河流水,变为绿色电力,点亮千里之外中原大地的万家灯火。由青海到河南的±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世界首条专为清洁能源输送建设的特高压线路,跨越青海、甘肃、陕西、河南四省,全长1587公里。
作为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截至2024年12月10日,“青豫直流”已累计向东部地区输送绿电670.53亿千瓦时,相当于促进减排二氧化碳4800万吨以上。
9座大型清洁能源基地、39条特高压输电线路,以及不断完善的现代储能系统,正在构建起全球规模最庞大的清洁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在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能源领域,中国正以切实行动兑现绿色发展的承诺,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
在我国能源网转型蝶变的同时,交通网也正在变得更加立体、多元。深中通道建成之后,南北方向走船,东西方向行车,隧道上空通航,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陆海空一体的交通网依托深中通道这个超级工程,图景日渐清晰。
从深圳到珠海,坐高铁需要两小时,坐船需要一小时,而乘坐从深圳南头飞往珠海九洲的直升机,只要20分钟。直升机“空中巴士”一次可以搭载5名乘客,能够满足商务出行、旅游观光等多种低空出行需求。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布局步入快车道,多份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性、规范性文件发布,具备产业优势的城市也纷纷打造“天空之城”。
除了能源网、交通网,空天信息网也在加速构建。在山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在东方航天港设立了工作站,并计划在2030年之前,发射200-300颗近地轨道卫星,为不同应用场景提供卫星服务。
如今,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5G移动宽带网络,拥有全球最大的综合交通网,清洁、高效、智能的新型电力网络也在加速构建。信息、交通、能源“三张网”越织越密,正在拼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基石和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