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电子政务之路应留意四大重点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7-10-26

既然我们要认识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律,力求走出一条“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电子政务建设道路,对管理者来说,应从2个视角思考问题:首先,必须关注政府自身的发展;其次,要关注信息网络技术与政府管理结合的过程。 

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因为中国的政府管理就很复杂,原因很简单:中国由计划体制转到市场体制,计划体制的很多痕迹至今仍然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把电子政务建设好,要能经济、有效地发挥信息网络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并非易事。 

那么,能不能找到一条“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电子政务建设之路呢? 

首先要分析在一定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下,影响电子政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哪些要素是最关键的?从国际社会来看,主要把影响电子政务成败的要素归纳为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部包括政府自身的变革、经济社会的发展、法律法规、经济进步4大要素;内部主要包括影响力、需求、技术能力、标准、管理手段、信息安全6大要素。如果说这些要素带有共性规律的话,那么中国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决定了我们还会有一些特殊的“要素”。通过这些年来对中国政务信息化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人们越来越把聚焦点放在3个方面:一是影响电子政务建设的体制、法制和政策环境;二是信息网络技术和政府管理过程的结合,以及结合的具体实现形式;三是在中国这样的体制、管理架构下,如何找到一条最好的电子政务建设路径。 

我们要走出一条“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电子政务建设之路,对管理者来说,应从2个视角思考问题:首先,必须关注政府自身的发展;其次,要关注信息网络技术与政府管理结合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管理总体上已经由一个全能型政府转变到今天这样一个大体能适应市场经济管理的政府。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转型的使命已经完成,而是仍然处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之中。 

与此相联系,中国的社会转型、体制改革,最终必然会引起政府自身的转型。按照笔者的理解,未来我国的政府管理有可能朝以下3个方向转变:由“管制型”、“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由过去“单一的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治理型政府”转变,由过去主要靠手工作业的政府向靠信息网络技术主导的信息化政府转变。 

就信息网络技术与政府管理过程结合来看,为什么有些地方结合得好,有的地方结合得不好?我们如何才能走出一条“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中国电子政务建设道路?我认为,有4个关键点是至关重要的。 

1、统一与分散相结合的一体化电子政务建设道路。这些年来,不少部门都构建了很多“条条”系统,但是也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岛。需要互联互通时不能互通,需要资源共享时难以共享,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因此,电子系统建设的“顶层设计”理念,就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认同。笔者看来,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那些关系全局的,如网络平台、安全平台、数据库、交换中心等共性的东西,必须统一建设,各个部门不能各自为政。部门可以构建自己的业务系统,但这个系统必须在统一的平台上来对接,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体现出“低成本、集约化”。 

2、无缝对接的协同电子政务。这是全世界的难题。“跨部门、无缝隙”在网上对接,成为各国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特别是在“网上办事”过程中最困难的问题。关键要解决3个环节:一是IT人员必须和行政管理人员结合,构建一个应用系统的模型;二是在业务模型基础上,要有业务逻辑的“抽象”;三是底层要通过业务流程的梳理、优化,保证顶层的互联互通。以上这3个环节就是实现“一体化政府”以及部门无缝对接的重要条件。 

3、突出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电子政务。为人民服务,就要确定以公众为中心的理念,要整合各种各样的电子服务工具和手段,如网络、呼叫中心、信息亭、市民卡、手机短信等各种信息工具,甚至包括电视频道,最大限度地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服务。 

4、建设“以人为本”的政府门户网站。这是电子政务管理与技术结合的关键点。政府的门户网站,是向全世界公开的,而这个门户网站又是连接公众、企业、社会最主要的窗口,它的功能、服务都直接影响电子政务的成效。商务部的门户网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网站目前每天的访问量超过了2000万人次,超过美国、英国等国的商务部门门户网站,成为全世界商务系统的第一门户网站。
 
地方动态

全国大学生创新发明大赛暨“英创工程”启动

政务热线建设发展与战略管理专题研修班在长沙圆满结训

中国信息协会会长王金平一行赴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调研

杜链同志追思会在京举办

  • 协会要闻
  •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