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协会主办“2005中国信息化政策与趋势报告会”在京召开
来源: 中国信息协会 作者: 发布时间: 2005-10-28

本网讯2005年8月20日,由中国信息协会主办,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信息办、国家信息中心支持,中国信息界杂志社承办的“2005中国信息化政策与趋势报告会”在京召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学山、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等十余位政府官员和我国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发表了演讲。来自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的近300位信息化领导者、管理者以及国内知名IT企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的核心议题是:2005年及未来5年我国信息化的政策、趋势及战略要点。以下是本次大会发布的重要信息:

一、信息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从国际形势看,信息化已经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它加快了产业升级,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已经对全球范围的科技、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以及意识形态产生了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国家安全,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大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些大政方针,是我们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南。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又面临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在此背景下,我们的信息化建设既有重大机遇,又有严峻挑战。

二、“十一五”期间我国信息化的总体走向

经过10年来的国家信息化建设,我国已初步摸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国力、国需的发展道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比发达国家更多的障碍和困难。但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不可改变的民族期望和国家意志。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已有较大提高,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已有较大覆盖,我国的信息产业已有较大规模,我国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已有较大发展,我国信息化软环境已有较大改善。这一切表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国家的信息化的前景是明朗的、乐观的。

展望未来5至10年,我国信息化的总体走向,将具有以下特点:

(1)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将日益受到政府、企业、公众的广泛重视;

(2)电子政务将成为中央和大中城市政府办公的重要形式和手段;

(3)电子商务将稳步发展,传统商务和电子商务并行、互补,跨国、跨区的B2B活动趋于活跃;

(4)LSI将有较大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芯片、ASIC芯片将成为一般ICT产品的核心器件;

(5)超级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等前沿将有新的建树,在运算速度每秒万亿次的量级上,国产超级计算机仍将处于世界前列;

(6)软件技术和产品将有长足发展,基于Linux的软件将日益挤占基于Windows的软件市场份额,国产软件及外包、代工软件产品将提升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

(7)数据通信将取代语音通信成为通信流量的主流,网络通信中的多媒体、流媒体将成为广泛使用的常规形式;

(8)宽带化和“三网融合”将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都以宽带传送为基础,共用宽带,“三网”将形成“业务融合”;

(9)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移动电子商务/政务业务将迅速发展,3G网络及

终端将成为投资热点;

(10)ICT产业将继续处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前列,其发展速度仍将保持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的2~3倍;

 (11)信息化机制、体制、法制建设将加快步伐,完善市场规则,促进开放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打击网络犯罪将成为重点;

(12)信息化人才培养规模将明显扩大,培养质量和规格将不断提升;普及信

息教育将深入开展,个人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将成为求职、从业的基本条件。

三、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必须切实做好的6项工作

 1.把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还未完成,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工业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高达45.3%,2003年的贡献率达到61.3%,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当前,国际分工格局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新的变化,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世界制造业正在加速向我国转移。考虑到国内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如果还按传统模式发展工业已难以为继,必须更新思路,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使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发生重要的转机,切实做到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2.把农业信息化作为推进信息化的重点任务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信息化能够在资源配置方面改变传统空间关系,突破城市地理界限,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农村信息化一定要围绕解决“三农”问题,积极发展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信息咨询、技术服务,为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整合各涉农问题的网络系统、信息资源和科技服务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系统的信息网络。采用简易计算机、电话、广播电视等多种终端,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信息进村入户,使农民及时、便捷、经济、准确地获得农业生产信息、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和发展信息。要充分利用信息手段扩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优质资源应用范围,通过开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加强对农民的生产技能培训,促进农业中小学教育发展,使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人口也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公共服务。在这点上,作为中长期的规划,不能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考虑农村的现代化问题,要用信息化的超前角度进行研究,否则的话,大量投入建设的可能是落后的发展手段。

3.把改善公共服务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推行电子政务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推行电子政务,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而不在于做表面文章,不在于有多少网,有多少计算机,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改进政府管理,方便企业和公众,更好地实现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因此,发展电子政务必须以服务为中心,不断拓展为社会、为公众服务的领域和项目,丰富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要继续推动政府网站、数据库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促进政务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特别是要开展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海关、工商、税务、金融、公安、水利、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农林气象等部门的应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为卫生、公安、公用基础设施等社会管理部门和各地方建立公共应急反应机制。所谓效率,不单是在一般情况下表现的工作节奏,重要的是在应急情况下能不能作到第一反映、第一到达、第一完成,这样才能增强政府管理公共事务和全社会抗御各种灾害的能力。

 4.把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不仅能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要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推动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引导大型企业加大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投入,提高管理水平。发展电子商务,有利于打破行政保护、消除市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要着力推动信用体系、支付手段、安全认证、物流配送等关键环节的建设,完善电子商务发展和互联网消费环境。

5.把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信息资源是现代社会的战略资源之一,在当今社会,谁拥有准确、及时、可靠、全面的信息,谁就占有市场的主动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是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和共享,推动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利用,促进经营性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

培育和繁荣信息内容市场,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大力开发建设新的信息资源,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重组及再开发,为消费者生产和提供具有特色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

6.把加强规划指导、创造良好环境作为政府推进信息化工作的着力点

目前,我国电信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总量已进入世界大国行列,但在产业结构、核心技术、特别是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加强规划指导,推动我国由信息产业大国向信息产业强国的转变。要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强统筹协调。要适应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城市农村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的差异,结合各自特点,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要适应运营业、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互动发展的趋势,促进形成新的产业链,促进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要引导企业围绕建设国际一流企业的目标,全面提升技术、业务、管理和机制创新能力,走质量、效益、速度、规模并重之路,增强核心竞争力。要充分利用全球范围内信息产业分工细化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的机遇,在承接传统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更要注意服务业的转移。发挥我国智力资源、市场空间、政策环境等方面优势,实现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努力改善国际分工地位。这是我国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遵循的后发优势的道路,也是我们当前工作的一个着力点。要加强信息化各项基础工作,规范信息化建设市场秩序,加大对信息化培训市场的监管力度,特别做好信息化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四、2005年我国信息化的七大趋势

1.电子政务扎实推进

2005年,我国将集中力量开展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研究,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重点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等的建设和应用继续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和整合步伐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评估将成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政务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机制逐步建立健全。

2.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继续深入

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信息安全基础性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工作将进一步加强,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互联网安全和信息内容安全管理积极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信息安全标准化、信息安全产品认证认可和网络信息体系建设等工作将继续深入进行。信息安全应急协调机制日趋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信息安全工作将成为重点。

3.重点领域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加大

2005年我国将以着力增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推广应用工作。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手段,重大技术装备的系统设计、研发、制造和成套能力有望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对冶金、石化、建材、造纸等行业的节能、节水的改造作用日益凸显。农业信息化建设将成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完善农业信息化投入保障机制的政策措施的研究工作将逐步展开。

4.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进一步加强

为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效益,我国将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带动全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跨部门信息共享制度逐步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将抓紧制定。发展信息资源产业的政策措施逐步制定和完善。企业和个人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继续推进,档案系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教育资源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将取得阶段性成果。

5.电子商务推广应用加速,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促进作用逐步显现

随着我国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相结合的电子商务发展机制的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对企业和社会投入的带动作用将显著增强,电子商务服务企业逐步进入资本市场。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并将推动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关规范和统计标准研究、征集体系和现代支付系统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加速发展的外部条件日益成熟。

6.信息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信息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为支持企业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我国将制定实施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关系国家安全和难以引进的核心技术和工程化、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培养重大装备和基础软件的自主开发能力将成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点。中国教育科研网格计划(ChinaGrid)和“‘十五’211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将继续推进。软件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行业应用软件、中文Linux、网络软件等将成为软件产业发展重点。

7.基础性工作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2005年,我国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电子签名法》,加强电子认证服务管理。《电信法》和《政务信息公开条例》等的立法进程,以及信用管理、在线支付、组织机构代码管理、电子交易、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研究都将全面展开,《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进一步修改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工作逐步走向深入。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全社会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工作将继续开展。


地方动态

政务热线建设发展与战略管理专题研修班在长沙圆满结训

中国信息协会会长王金平一行赴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调研

杜链同志追思会在京举办

赋能未来,共创数智化新纪元:中国信息协会集团企业数字化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

  • 协会要闻
  •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