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协会举办“信息化发展战略高层论坛”
来源: 中国信息协会 作者: 发布时间: 2005-01-1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走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

——中国信息协会“信息化发展战略高层论坛”综述


中国信息协会在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期间举办的“信息化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得到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信息办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关部委领导,协会会员单位、国内外部分大型IT企业的代表近260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论坛主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国务院信息办副主任杨学山、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宏仁、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分别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有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为主题发表了演讲。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胡小明,特约副会长高新民,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处长吴钰,上海市信息协会、宁波市信息协会、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IBM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的代表先后在大会发言。

领导和专家通过演讲和提交的论文,论述了信息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探讨了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的内涵,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战略和对策,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性。此次论坛的举办,加强了政府、企业、中介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受到广大会员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代表们反映,这次论坛政府领导亲自登台,嘉宾层次高,战略思考高屋建瓴,理论分析求实创新,工作措施具体详实,清晰描述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线,是一次有权威、理性、务实的论坛。

一、抓住机遇立足国情 走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信息化没有一定的典型模式,没有两个国家可以走同样的道路。由于各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和文化的变革并不同时发生,所以,世界各国没有相同的信息化道路。国内对理解信息化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有的认为信息化是在各个领域广泛使用信息技术;有的人认为信息化就等于电子政务加电子商务加电子社区;还有的人认为信息化就是网络加计算机。

 1.什么是信息化

 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生产体系的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进行全面的改造,使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以,信息化实际上是要推动整个社会转型的过程,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信息化不是目的,信息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产业革命的过程。

2.什么是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

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经济与社会转型中的重大问题的道路。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关键是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两大难题的解决。一是要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二元经济结构和“三农”问题的解决,要加快发展农村信息化,实现普遍服务,让农民同样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二是要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所以,信息化不是简单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问题,信息化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说任重而道远,是覆盖信息化全局的战略举措。

3.国家信息化的目标和任务

从覆盖现代化战略全局观点看,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需要认真设计。设计得好,不仅可以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而且可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很多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使我国经济与社会转型过程成为一个可观的和可控的过程。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变化是巨大而深刻的,如果要想驾驭它,首先必须是可观察的,必须能看得到,能清楚掌握情况。要可观,恰恰要依靠信息化。没有信息化手段就不可能使整个经济和社会转型做到可观察。另外,信息化过程必须是可控的,在这样一个痛苦的过程中,国家必须能够驾驭它,必须能够控制它。不能因某些经济社会矛盾的爆发,使整个社会的发展失去稳定性,失去控制。从我国的现状看,从覆盖现代化战略全局看,信息化目标是非常清楚的。它的长远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国的跨跃式发展,使中国能够顺利地走进信息社会,像世界现在许多国家所追逐的那样。国家信息化的近期目标就是要解决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各种紧迫的困难的问题,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回顾工业革命的历程,我国的信息化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要实现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和产业升级;第二,要建立能够支撑信息化的新的产业体系;第三,必须要掌握信息化的核心科学技术,在信息时代不掌握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不可能有我们国家的信息产业体系。我们国家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信息社会的世界强国,国家信息化也没有可持续性。长期买进是买不起的;第四,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普及信息化的应用,支持经济社会转型平稳和谐的实现。

二、领会科学发展观内涵 推进信息化重点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世界观,方法论,对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通过信息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改革。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同步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环节的建设、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通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又一代人的永续发展。在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中,头一件事就是要把可持续发展做好。因为现在使用的很多信息化硬件、软件,包括它的制造业最终带来的物质消耗,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还没有引起大家的广泛重视,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像十六届四中全会所讲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在信息化建设的开始就要把循环经济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必须切实作好以下几项工作。

把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使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发生重要的转机,切实做到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把加快农业信息化作为推进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要进一步整合各涉农问题的网络系统、信息资源和科技服务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系统的信息网络。采用简易计算机、电话、广播电视等多种终端,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信息进村入户,使农民及时、便捷、经济、准确地获得农业生产信息、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和发展信息。

把改善公共服务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一个重点是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为卫生、公安、公用基础设施等社会管理部门和各地方建立公共应急反应机制,在应急情况下做到第一反应,第一到达,第一最后完成,这样才能增强政府管理公共事务和全社会抗御各种灾害的能力。

把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要着力推动信用体系、支付手段、安全认证、物流配送等关键环节的建设,完善电子商务发展和互联网消费环境。

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是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和共享,推动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利用,促进经营性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培育和繁荣信息内容市场,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

把加强规划指导,创造良好环境作为政府推进信息化工作的着力点。要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强统筹协调。要适应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城市农村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的差异,结合各自特点,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

三、准确判断信息化发展  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2005年是我国实施“十五”信息化专项规划最后一年,也是承接 “十一五”信息化规划关键一年。国家发改委目前正在组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对我国信息化发展作出基本判断,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十分重要。

 1.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判断

编制《“十一五”规划》应与《“十五”规划》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作出如

下基本判断:

一是政府信息化的发展将由局部转向全局。目前,我国的信息化从局部性向全局性转化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一些重要业务系统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一些业务系统正在实践中逐步修正和完善。各级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向业务协同模式转移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由于国家管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以及政府体制改革的需要,有些方面可能要加快转移步伐。

 二是信息化工作将由分散转向集中。《“十五”信息化规划》对国家的整个重点行业领域的信息化工作已经有一个全面的安排,它为整个信息化工作开创了一个非常好的局面,也调动了各方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到“十一五”,随着新的五年信息化规划的实施,整个信息化将向效益最突出、条件最成熟的方向转移,特别是要通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等形式来凝聚、形成较为完整的相互呼应和互为动力的这样一种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思路。

 三是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将从设施系统建设转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是“十一五”与“十五”信息化规划的不同之处。最近两办颁发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34号文件),“十一五”期间,信息化的工作重点由设施系统的建设转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2.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十一五”信息化规划》,要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信息化建设,特别是重要业务系统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网络的建设,应该是整个信息化工作的基础。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应该是整个信息化工作的核心。

二是正确处理好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发展的关系。信息化要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的发展也要支持信息化建设。从国家电子政务建设一些重要业务系统,如金融、铁路、电力这些信息化特点比较突出的系统,采用国产化装备和国内软件服务的调研情况看,目前把信息化与国内信息产业发展相关联起来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所以,《“十一五”信息化规划》需要认真研究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如何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的发展如何支撑国家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问题。

三是正确处理好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的关系。信息化和信息安全的关系简单讲,一是统筹考虑不可偏废;二是互为依托。实际上在信息化的过程中,网络空间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同时也就带来网络空间的安全问题。这些安全问题解决不好,信息化工作也就做不好。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信息安全问题也是公共安全问题,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就应该考虑安全系统的建设。

四是正确处理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区信息化的关系。从共性入手,提出共用的政策和环境;从个性出发采取不同的支持手段,促进它们的发展,将是《“十一五”规划》中一个重要议题。

四、改善环境协调互动 推进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样,信息化也有一个可持续发展问题。搞得不好,信息化就面临不可持续,或者说有起伏,实际上现在小的波动经常出现。

1.什么是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信息化发展一定要低成本、高效益(包括社会效益)。中国的信息化应该在中国的资源,包括财政能够支撑的情况下发展,也包括企业能够拿出多少资金来搞信息化,追求成本低,效益明显的发展模式。

二是信息化发展离不开市场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制度环境的建设。信息化必须与制度、环境建设相协调。

三是信息化要求人的素质要提高。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在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下,人的素质差别很大,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的素质,同时信息化本身的发展又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能源、环境和人的协调发展,信息化更是能体现以人为本。但当前社会存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社会服务等很多方面相对滞后,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继续扩大等不协调的问题,为此,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用信息化的手段改变和缩小这种不协调的状况。归根结底要把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作为国策抓住不放。   

 2.为什么强调可持续发展?

 十几年来,我国信息化的实践表明,无论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以及其它社会信息化项目,成本/效益比都比较低。很多信息化项目投入很大,效果不十分明显,甚至是完全失败的。这种高成本、低效益的信息化项目是不可能持续的。国外信息化项目失败的也很多,说明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但我国比其他国家更突出。所以,我们更应强调注重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环境条件是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但环境条件又不是信息化本身所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把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建设好就能解决的,它受非信息化因素的制约,而改善非信息化因素需要时间和条件。所以,要努力改善推进信息化的环境条件。

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命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信息技术本身需要逐渐完善,需要更易用、更便宜、更融合的信息技术和设备。国际专家认为,信息化失败率高是信息技术复杂,产品价格昂贵。所以,信息技术本身进一步完善是国际共识。如果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做到公用事业型的模式,像打开水龙头,像按电灯开关那样,按需使用信息产品和网络,这个技术就真正成熟了。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网格技术、电视网络的融合是将来信息化的发展战略目标,这个过程不是三、五年所能完成的,信息化的风险与信息技术本身的难度有关,从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上看,信息化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信息化推进的速度主要取决于驱动力强度和环境适宜度。驱动力包括技术、政治和经济上的驱动力,只有三个驱动力形成合力,信息化才能到位。仅有驱动力,没有环境的改善,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另外信息化推进的成效还取决于人的接受能力。总的对策是既要积极推动,又切忌急功近利。   (中国信息协会姜锡山执笔)


地方动态

政务热线建设发展与战略管理专题研修班在长沙圆满结训

中国信息协会会长王金平一行赴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调研

杜链同志追思会在京举办

赋能未来,共创数智化新纪元:中国信息协会集团企业数字化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

  • 协会要闻
  •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