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信息容不得“随便采”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12-29

        进入“刷脸时代”,大到智慧城市建设,小到手机App登录解锁,人脸识别正在全面嵌入生活的诸多场景,一些商家门店出于统计客户等销售需要,强制进行人脸识别。然而,由于人脸信息属于重要的个人生物信息,一旦泄露就可能对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正如媒体指出,人脸信息不是谁想采集就能采集。诚如其言,人脸信息涉及到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旦谁想采就能采,无疑会埋下诸多隐患。不过,尽管“脸不能随便刷”是法律的明确规定,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都对保护公民人脸信息进行了相关规定,但是从现实来看,人脸信息“随便采”现象一定程度存在。

  法规的完善是保护人脸信息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地方立法对人脸信息的保护也在加码。《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明确,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等被禁止采集人脸、指纹、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规定,物业服务人不得强制业主、非业主使用人通过提供人脸、指纹等生物信息方式进入物业管理区域或者使用共有部分。这就值得称道。

  市场主体强化自律也有利于保护好个人的人脸信息。2021年7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使用目的、责任认定等层面作出规范。所以,对于相关人脸信息采集运营者而言,理应恪守规矩行事,保护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应强化对非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据报道,一些地方已经开出了非法“人脸识别”罚单。比如,今年4月21日,浙江宁波市场监管局通报,宁波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已对非法摄取消费者人脸信息行为立案16件,并对其中3件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分别处以罚款25万元,并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说,对不法行为零容忍,也有利于保护个人信息。

  此外,消费者当增强防范意识。个人应认识到,去银行取钱,不带银行卡,ATM上“刷脸”就能快速取款;去超市购物,不用手机扫码,看一眼摄像头也能完成付款……这些便捷的背后有着风险。所以,如果消费者发现可疑摄像头“偷取”人脸信息等情况,可直接向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投诉举报,从而确保自身权益不受损。

  终归来讲,人脸信息容不得“随便采”。诚如有律师表示,人脸与指纹、虹膜等生物信息一样,人脸也具有唯一性,但又具有弱隐私性,不能总被遮挡隐蔽,因此更需要社会关注和法律保护。其实确实如此。在“刷脸时代”保护好人脸信息,不仅需要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更需要各方的关注,从而祛除刷脸背后的风险。

 

地方动态

政务热线建设发展与战略管理专题研修班在长沙圆满结训

中国信息协会会长王金平一行赴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调研

杜链同志追思会在京举办

赋能未来,共创数智化新纪元:中国信息协会集团企业数字化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

  • 协会要闻
  • 通知公告